最大規模的中華民國初期學術圖書集成:《民國籍粹》

一.歷史背景及內容特色

《民國籍粹》主要收錄自1911-1949時期出版的圖書,學術性質較強,史料價值也較高。民國初年時期,中國廢除了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,建立了中華民國。這個時期,西方科學、民主的思潮對社會各方面的衝擊更加全面深入;國人對西方思潮的態度,也逐步轉向理性接受。在此背景之下,這段時期的文化學術較之中國傳統的文化學術發生了根本變化:在研究方法上,既有傳統學術精神的薪火傳承,也有西方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他石攻錯;在研究內容上,既有傳統的國學研究,也有許多新領域的開拓,新學科的建立。正如有的學者所述,民國初年時期是中國文化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西古今學術的對撞、接受、調整、融合、創新的時期,古今中西融合創新與新學術範式的確立,是當時學術最主要的特色與成就。

1949年以來,特別是1979年以後,大陸境內一些出版社陸續重新出版民國初期出版的圖書(下簡稱民國圖書), 使不少塵封的著述、史料得以重現,一些珍貴的學術資源得以利用和保護。尤其是近十多年來,隨著對民國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,人們需要回顧當年學術成就,需要瞭解當時的學術全貌。因此,作為民國學術載體的民國圖書,更具有其重要價值。

已經由出版社重排或影印的民國圖書中,除了單行本、個人文集外,還有諸多民國文獻的彙編,如《民國叢書》、《民國學術經典文庫》、《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》、《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原版珍藏》等。其中只有《民國叢書》影印了民國時期圖書1103種,其他叢書收書品種均不多,仍有相當多的民國舊籍,未能在1949年以後重新出版,又散落在大大小小、不同類型的各地圖書館裡。不但不便於讀者利用,也無從展示民國學術全貌。

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些民國圖書,因其紙張品質和印刷工藝較差,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已經破損老化、無法提供借閱。以大陸的國家圖書館調查統計為證,該館所藏45萬冊民國時期,發生中度以上破損的比例竟達到了90%以上,而民國初年文獻的破損率更是100%。由此,如何搶救和保護它們已成為了目前大陸各圖書館面臨的共同難題!

有鑑於此,中國教育部高教司之下的「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」(簡稱圖工委)決定及早實施對民國圖書資源的搶救和保護,在遵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的前提下,徵得部分高校圖書館的同意,以這些圖書館館藏的民國圖書為基礎,聘請專家,精心整理出中國大陸1949年以後部分從未再版過的民國圖書目錄,並擬將其中具有學術價值、史料價值和版本價值的圖書複製數十套,定名為《民國籍粹》,以期拯救文獻,互通有無、豐富館藏、嘉惠學林。

二.《民國籍粹》第一期及第二期

《民國籍粹》專案自2005年年底開始啟動,至2006年暑期完成選書工作,共選出圖書11943種。之後,據此目錄收集母本,從20073月開始第一期的限量複製工作,至2009年,《民國籍粹》第一期共計複製完成7380種。

2010年起,又陸續發現、搜集到了大約3000種當年沒有搜集到的《民國籍粹》(即與第一期不重複的)的母本資料。出於對民國時期出版圖書搶救和保護的目的,決定以《民國籍粹第二期》的形式對這3000種圖書予以限量複製,僅供圖書館收藏。